据调查,我国至少有盲人670万,其中因白内障致盲者占40%~70%,而老年白内障占大多数,均需手术治疗。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比较脆弱,想到手术动刀动剪的,心里发怵,惧怕得很,甚至拒绝手术。近年来,由于“光明工程”的启动,大批患白内障的老年人得到救治,情况完全反过来了,一些不适于手术的患者也蜂拥而来,央求医生“死马当活马治”。为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合理的应用,在此特将白内障手术的有关情况讲述清楚。
白内障一定要手术治疗
人眼瞳孔后面有一晶状体,它好比照相机的可调焦镜头,有透光、聚焦作用。不管什么原因,使晶状体的主要成分晶体蛋生变性、混浊,变得不透明,以致影响视力者称为“白内障”。已故眼科专家张晓楼对白内障做了通俗、形象的比喻,晶状体好比鸡蛋清,生的是透明的,一旦煮熟了,蛋白变性凝固,就变成白色不透明的了,任何办法也不能使已变成白色的鸡蛋清再变成透明,至少目前的科学水平是如此。同样道理,至今还没有哪种药物能使混浊的晶状体变为透明。老年白内障的形成是渐进性的,视力减退也是逐渐加重的。一些治疗白内障的药物,迎合了一些老年人不愿做手术的心理需求。其实,这些药物只是起到一种安慰剂的作用,充其量只能暂时延缓其发展,使一些初期白内障患者的视力得到暂时维持,但不能阻止白内障的发展。所以,白内障最终还得手术治疗。
老年白内障手术预后评估
很多对手术寄于很大期望的白内障患者,以为一手术就什么都能看见了。殊不知,术后视力的恢复是受诸多因素制约的,而这些因素并非来自手术的本身,而是患者全身的情况。因为人到老年,常患有高血压、动脉硬化、糖尿病等,这些全身性疾病往往可引起眼底改变,这是影响视力恢复的主要原因。这一点,患者和家属应当心里有数。
由于白内障的遮挡,瞳孔后面,包括玻璃体、后部葡萄膜、视网膜、视神经乳头等组织有无病变,术前只能根据患眼的光定性和定量进行评估。如果术前光定性(光感觉)和定量(各个方向投射光的定位)均佳,术后多可恢复到正常水平;若光定性时有时无,术后视力恢复就差,甚至不能恢复;若光定性无,也就是完全没有光感,则非手术适应证。如有后部葡萄膜炎、视网膜炎、视网膜出血、视网膜色素变性、黄斑变性、视神经萎缩、玻璃体出血、视网膜脱离以及青光眼有视功能障碍者,或因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肾病等致眼底病变者,术后视力恢复多不理想。
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
过去,白内障手术是在角膜缘做一大切口,伸入晶体匙将混浊的晶状体娩出。此手术要等白内障完全成熟时才能做,患者要较长时间忍受失明的痛苦,尤其是在等待手术期间,若合并其他眼病,特别是膨胀期青光眼,可导致视力丧失,即使做了手术也恢复不了视力。而且,此手术时间长,切口大,术后需拆线,至少要住院1周,术后需配戴1300度的凸透镜。
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,是一种崭新的、先进的手术方法。这种手术不必等到白内障成熟,只要视力减退、影响生活和工作时就可以考虑手术。这对于糖尿病性白内障极为有利,因糖尿病常伴发眼底病变,手术后就能看清眼底,为诊治糖尿病性眼底病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。对于青光眼白内障,可以做联合手术,两种病同时得到治疗。
由电脑程序控制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,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编好程序,手术时在角膜(黑眼珠)外缘做一3毫米小切口,伸入超声探头将混浊的晶状体捣碎、乳化,通过抽吸灌注装置将乳化的晶状体抽吸出来。在保持前房正常深度的情况下,将软性折叠式人工晶体植于原处。人工晶体有单焦点、多焦点之分:单焦点只能看远,多焦点尚有老花镜功能;还有黄色仿真人工晶体,可防止紫外线及蓝光对眼底的损害。若采用硬性人工晶体,切口需6毫米。此手术时间短,6~8分钟就完成。这种手术的切口小,患者无痛苦,术后基本无不良反应,创口无需缝合,愈合快,术后不必住院,术后视力可达0.8~1.2。可能发生的并发症
许多患者术后视力可达到1.0,可是过了几个月,视力又减退了。这是因为囊膜变混浊,形成继发性白内障。它的发生率为15%~18%,硬性人工晶体发生率为35%~40%,此亦与手术医生技术熟练程度有关。此可用激光打孔术使视力得到恢复。还有,如术中因患者配合不好,医生手术操作不熟练,手术过程不顺利,术中晶状体后囊破裂,玻璃体逸入前房引起瞳孔变形、阻滞、继发青光眼,术中皮质残留形成后发性白内障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