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年人多关注心理,树老根多、人老话多。

  人年纪大了,常常会唠唠叨叨,对年轻人的行为举止常会看不惯,对自己过去的经历常会挂在嘴边。由此,不免会在老 年人和儿女晚辈之间引起一些矛盾。

  应该怎样看待老年人的“唠叨”呢?实际上这种过份追忆往事的现象可称为“回归心理”。这是由于人到老年之后,生理机能会发生相应变化,尤其是脑细胞的衰老、功能的紊乱、机体逐渐的老化,促使老年人思维、理解和记忆能力大大降低。再加上老年人大多已经退休,工作压力没有了,有些老人便觉得没必要再学习什么新知识了,由此从根本上失去了学习的动力,至于一些以往的兴趣、爱好,也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。随着生理机能的老化和社会参与性的降低,有些老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举止会向孩童时代回归,有时甚至会表现出孩子般的幼稚或自私。过去常有人把老人叫做“老小孩”,这不是褒贬,而是对老人此时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的准确定位。

  对于老年人来说,“回归心理”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机制。它不仅会引发人的不良心绪,造成忧郁悲观、烦躁易怒,情绪异常、性格孤僻;更会对老人生理上产生不良影响,不同程度地加重各种老年性疾病;对身心健康不利。“回归心理”与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性格类型有关。一般地说,所受教育程度偏低,性格比较内向的人更容易产生上述消极情绪,更爱追索过去,常常沉湎于往事的回忆中,以此得到心理上的满足。

  对此,老年人常常很难自我控制。这就需要家庭中的年轻人多学习、掌握一些老年人生理、心理方面的知识,帮助老人转移“回归心理”。如果儿女晚辈们对老年人特殊生理、心理特征缺乏了解,就很难理解老人,无法与老人沟通,甚至还会产生对立情绪。如果这样,不仅对老年人身心健康不利,还会造成家庭人际关系不协调,甚至引起家庭的矛盾和纠纷。

  对于老年人“回归心理”的负面效应,应该采取什么相应的对策呢?首先是充分地理解老人;其次是循循善“导”,用疏导的方法,转移老人的不良心绪,淡化老人的失落心理。例如,鼓励老人学画画儿,练练书法;或是帮助老人培养其它新的兴趣、爱好。同时,不妨多给老人找些事干,让老人在精力、体力许可的范围内发挥一些余热,使老人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。还应该鼓励支持老年人走出家门,饱览大自然的风光,近处可上公园,远处可去登山,让大自然的气息给老人的生命涂抹新的绿色;儿女们可利用休闲时光陪同老人出游,既增加亲子感情,又营造了融融的家庭氛围,使老人感到“此处乐,不思蜀”。

  拿起笔把自己人生写成文

  对有些老人总爱回忆自己一生坎坷经历的现象,做儿女的除了应该认真倾听之外,也不妨建议老人试着动笔写出来,留给后人。这既丰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,也不失为家庭的一笔精神财富。如果老人文化水平有限,晚辈人可以帮助整理。曾有一位年过七旬的农村老太太,她本人并没有多少文化,但却硬是拿起笔把自己几十年的坎柯人生写成文、印成书,不为出版发行,只送亲朋好友。这本书,既是一部很好的家史,也是老人家的精神财富,它使老人拥有一种成就感。一位已将自己人生经历完整记录下来的老人,恐怕就不会逢人便唠叨过去。她会骄傲地说:我的一生都在这里呢!

  开创人生的第二个春天

  最近有人提出:开创人生的第二个春天。虽然从生理上讲人只能有一次青春,但从精神上却完全可以开创出“第二个春天”,这对老年人而言尤其重要。希望家庭和社会共同关心、共同支持、共同帮助老年人,使更多的老人能够身心更加健康、精神更加愉快、生命之树长青。